作者 | 梳子姐有位网友讲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上世纪五十年代,党内搞了一次批评与自我批评运动他的父亲作为基层干部代表,参加了那次县委举办的大会开会的时候,县委领导鼓励党员干部积极发言,勇于批评党内不正之风。

参加会议人员很受鼓舞,一个个踊跃发言,把会场气氛推向高潮轮到他父亲准备站起来发言时,旁边坐着的长者悄悄拉了一下其衣服,顿时心领神会,讲了几句无关痛痒的话就结束了会议结束不久,凡是提出批评意见的人,不是撤职就是降职,尤其是几个提出严厉批评意见的人,有的开除党籍,有的坐牢,下场很惨。

这件事被称为“引蛇出洞”,从此之后再搞批评与自我批评,大家就都学乖了,什么该说,什么不该说,分寸把握的都很到位为什么批评会失灵呢,并非当领导的气量修为不够,而是取决于人性,普适的人性决定了靠批评解决问题只能是空洞的理想主义,只会衍生出温柔的提醒式建议式批评。

从逻辑次序来看,批评只能是对既成事实的判定,属于马后炮性质的事后监督监督的目的不是为了作出是非评判,核心功能在于最大限度止损,避免发生最坏结果,这就要求加强事前监督和过程监督,尽可能在达成共识中规避风险,降低成本。

以领导干部为例,出事之后抓起来再去批判毫无意义,就算千刀万剐,抽筋剥皮也于事无补,关键是怎样提前预防,让他们连干坏事的机会都没有当然,如果没有掌握任何显性证据和迹象,傻子都不会当着领导的面进行严肃批评,因为这样会产生攻击个人的嫌隙,从而被穿小鞋,遭变相打击报复。

来自外部的批评尚且如此艰难,没法真正得以实施,所谓的自我批评就更无从谈起,只能当作形式或者演戏,不疼不痒地变着花样玩文字游戏这就是自我监督的困境,各种制度设计初衷看着都非常理想完美,可是执行过程中绕不开现实的人性和利益,最终被变通的面目全非,无以为继。

自己人批评自己人是一种有限的监督形式,其功能不足以承载复杂的社会管理压力,归根结底是解决权力来源问题,解决过程透明问题,解决责权匹配问题很多人都呼吁与国际接轨建立财产公开制度,也有人担心一旦实施会天下大乱,这与对待病毒的态度是一模一样的,放开前吓得腿肚子发软,大有世界末日的凄惶,放开后经过短暂慌乱,很快进入良性共存的常态。

当人们对广泛且透明的监督习以为常时,一切问题将迎刃而解,良性的互动机制也会应运而生,治人与治事将实现有效的统一整合害怕是没有用的,有些规律性的东西早晚要接纳,早一日接纳早一天受益大势所趋,势在必行

  • 评论列表 (0)

留言评论